揹著大背包步出機場已經五點多了,依然感受到夏日夕陽的強烈威力,海的味道在空氣中瀰漫,沾在肌膚上形成鹽的結晶,舉目所及儘是些喚不出名的植物,懷著一顆期待的心,我踏上了孤懸太平洋上的寶石-蘭嶼。很久以前蘭嶼就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一塊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本島所沒有的生物種類與人文特質,與綠島不同,蘭嶼的開發較晚,保留了大面積的原始熱帶林,島嶼的物種高度壓縮特性在蘭嶼島上表現無遺,無怪乎蘭嶼被許多生態學者視為寶庫。
達悟風情
蘭嶼島上共有六個村落-椰油、紅頭、漁人、朗島、東清、野銀,這六個村落裡我最喜歡野銀,野銀因為開發較晚加上政府近來的大力宣導與維護,將傳統的達悟文化保留了下來,在野銀部落裡,不只可以見到傳統的半穴居住屋,重要的是,還真有人住在裡面,這是其他部落見不到的,可惜的是年輕的族人嫌地下屋太過悶熱,大部分都選擇住水泥建築,只剩老一輩的族人守著地下屋,也許過幾年老人凋零之後,達悟人的半穴居生活就只徒具其形了吧(不過說真的,叫我選擇傳統屋跟水泥屋,我也會選水泥屋,傳統屋又悶又沒電,實在受不了)。民宿的廖大哥夫婦十分親切,家裡頭還擺了早期達悟族人的戰甲、頭盔與武器,達悟族人的盔甲大致可以分為木製與金屬兩種,木甲是用椰子樹皮製的,質輕卻十分強韌,金屬製的則只看到照片,金屬頭盔十分有趣,整個由頭頂到面像個金字塔一樣將頭部整個罩住,只留眼睛的洞,據說是因為達悟族人的武器是石頭,所以頭部的防衛最重要,至於腰部以下,則全部都是一條丁字褲。據廖大哥所言,在蘭嶼,教會與部落的戒律比法律的力量還要大,早期教會還沒進入蘭嶼時,蘭嶼時常發生小規模的鬥毆事件,武器多用石頭,不是那種路邊的小石子喔,是海邊那種兩手才拿得起來的大石頭,所以出人命是家常便飯,在教會與政府的法律力量進入之後,這種情形才逐漸改善,但是部落裡的力量仍然是不可小覷,曾經有發生命案之後,兇手雖然伏法被抓到台灣坐牢,但他家仍然被憤怒的受害家屬放火燒掉,警察也是束手無策,兇手出獄以後也不敢回到蘭嶼。總之,蘭嶼感覺起來像是個治外法區,台灣的法律在這裡發揮不了太大功用,最隨處可見的例子就是在蘭嶼看不到安全帽,連警察都不戴,我也樂得放縱自己的髮絲接受海風的吹拂,讓頭髮享受一下台灣所沒有的空氣。
傳統的蘭嶼房屋有兩種形式,冬天的地下屋和夏天的涼亭,為了體驗一下睡涼亭的滋味,我把棉被枕頭搬到陽台上模擬涼亭的感覺,蘭嶼的空氣沒有污染,星空特別燦爛,而且又沒有露水跟蚊子,聽著海濤規律性的拍打,我的意識漸漸模糊,等我再度恢復意識時,只見東方天空已泛起魚肚白,側躺著便可以迎接從太平洋海平面上冒出的太陽,這種奇妙的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島嶼環境
機械在蘭嶼這種島嶼地方壽命都不長,跟soso借來的野狼125除了還會跑之外,幾乎可稱是「體無完膚」,只要是金屬的部分都鏽得一塌糊塗,燈也沒了、時速表也掉了,連避震器都壞了,跑起來就像坐在按摩椅上,不過坐後座的依萍比較可憐,因為蘭嶼沒有柏油路,全是坑坑洞洞的水泥路,只要稍有個巔陂就會好像快要飛出去一樣。其實在蘭嶼騎車最危險的還不是坑坑洞洞的路面,而是路邊蠢動的豬羊,蘭嶼人習慣將豬羊放牧在馬路上閒晃,好在這些豬羊對路人也沒什麼興趣,就跟一般街上的貓狗一樣,只是體型大多了,廖大哥家裡也有養豬,只是這兩個月剛好母豬去生小豬了還沒回來,最有趣的是那隻母豬竟然叫「坤坤」,光聽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一隻可愛的豬。
蘭嶼的天氣比起山上還要多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常常前一分鐘還晴天,後一分鐘便下起傾盆大雨,好在蘭嶼的雨都不會下太久,多半時候蘭嶼的天空還是十分晴朗的。至於蘭嶼的空氣就跟海水一樣清澈沒有污染,所以晚上的星空十分可觀,加上這兒的落塵量不多,大夥兒便一起躺在屋頂上觀星話家常,不過要下去的時候,我們小芭同學居然上得了屋頂卻下不得,大家七手八九折騰了好一會兒才把她弄下樓,隔天隔壁的原住民朋友還對著小芭說:「小姐,是不是就是妳,昨天晚上爬到屋頂上結果不敢下去,在上面又叫又跳,吵得我們全家都睡不著。」害大夥兒肚子都笑痛了。
自然生態
由於地理環境的孤立,造就了蘭嶼島上獨一無二的生態,其中更不乏許多本島上所沒有的特有種,如珠光鳳蝶、蘭嶼大葉螽蟴等,親眼目睹這些珍稀的昆蟲,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我們的運氣還不壞,第一天環島的時候,眼尖的郁胤很快就發現到一隻在路邊飛舞的珠光,不過大概是科博館植物公園那隻超大隻珠光鳳蝶已經在我心中留下了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看到實物的時候反而覺得縮水了。至於在鳥類方面,在蘭嶼見不到白頭翁與綠繡眼,在這兒最常見的是棕耳鵯與巴丹綠繡眼,棕耳鵯叫聲像是紅嘴黑鵯與白頭翁的綜合版,身材比白頭翁略大,土黃色的羽色看起來不太起眼,巴丹綠繡眼是綠繡眼的亞種,基本上跟綠繡眼差不了多少。不過來到蘭嶼,最重要鳥種當然非蘭嶼角鴞與黑綬帶鳥莫屬,蘭嶼角鴞在達悟族早期傳統中被視為鬼,是不祥的象徵,現在卻被許多人視為蘭嶼的珍寶,身價今非昔比;黑綬帶鳥則是拖著長長的尾羽,感覺十分尊貴。根據鳥會鳥友與當地人的線索,角鴞在永興農莊與忠愛橋附近都有大量的族群,我也試著尋覓角鴞的蹤跡,可惜均只聞其聲不見其影,而與維倢在永興農莊對黑綬帶鳥的搜索也是依然徒勞而功,好在還有看到同樣拖著長長尾羽的長尾鳩,雖然尾巴短了一大截,但也足以慰藉了。
蘭嶼環遊
全世界的兒童都是活潑且好動的,在蘭嶼當然也不例外,每天下午放學以後,各村落外的海邊都會擠滿了戲水的小朋友。本來到朗島是要去看那艘「大船」的,不過一看到海邊的小朋友玩得那麼開心,我就忍不住心中對海水的渴望,鞋子一脫當場「下海」去囉。蘭嶼小朋友的水性還真不可小覷,十分清楚如何把比他們高大的大哥哥摔到水裡,三個拉我腳,兩個爬我背,用力一扯,我馬上跌到水裡,不過既然都濕了,那就更不需顧忌了,一時之間海邊變成我跟小朋友們的戰場,潑水、摔角、後橋背摔、雙人技甚至三人技各種招式都出現了,一時興起我還當場秀了一招「涼快到底」,不過忘記了海邊的水不深,一屁股摔在石頭上,只痛得我差點沒叫出聲。
蘭嶼不只海水好玩,溪流更是涼快徹底,我們一行人溯著紅頭溪上行,冰涼的溪水將37度的高溫一掃而空,溪水雖急但不深,沿途有不少小瀑布,可以站在瀑布下享受天然的SPA,甚至可以從瀑布頂端溜下來玩天然滑水道,石頭被水流研磨得十分平整,只是屁股撞了會有點小疼,就算被瀑布的水壓給沖到下方的深潭裡也沒關係,深潭的最深處甚至還不及腰高,更難得的是在離出海口這麼近的地方居然有如此清澈乾淨的溪水,這種環境在台灣簡直連作夢都不敢想。
如果你問蘭嶼當地人蘭嶼什麼地方最值得去,十個裡面大概會有九個跟你說天池,天池有大小之分,大天池在大森山上,小天池則在燈塔旁邊。前往兩個天池的路都是芒草堆與熱帶雨林,全套健行裝備加長袖衣褲是少不了的,再加上泥土濕滑,我們阿猴看到一尾青竹絲,嚇了一跳滑一跤,我自己則是下坡的時候一路溜滑梯,前一天溯溪時撞到的屁屁又疼了起來,所以別忘了還要加一雙抓地力強的鞋子。往大天池的路一路要爬升一個多小時,比較需要體力,穿著長袖加上蘭嶼的氣溫又高,走起來真的是汗如雨下,所以茶水一定要準備充足,不然包準會脫水,我帶了一罐600CC的水,還沒到天池已經喝到見底,本來打算到天池取水,看看喝了天池的聖水會不會增加一甲子功力,不過想像總是比現實要美好,天池雖說不上污濁,但裡頭的水絕不會讓人有生飲的意願。環顧四週,大天池的景緻實在是優美神聖得讓人無法想像,池的周邊是茂密的原始熱帶叢林,池水中聳立著三五根奇形怪狀的巨木,雖說天池的最深處也不到一個人高,但想要踏入池水卻始終無法提起勇氣,也許是天池的神聖讓人不敢侵犯吧,在岸邊向天池朝拜之後我們便踏上回程準備下山。至於小天池路程就短多了,只要有腳都走得到,不過景緻與Size就較大天池略為遜色了。
環島一周是來蘭嶼必排的行程,我們當然也不例外,蘭嶼的礁岩海岸造就了不少所謂的奇石,吸引大量遊客駐足參觀,諸如:軍艦岩、雞母岩、還有一大堆旅遊書上都有,就不贅述了。或許是我的聯想力不夠,除了軍艦岩、跟雙獅岩之外,其他的我都看不太出來,尤其是那個玉女岩,更是看不出哪裡像玉女,不過我們的阿猴兄對於玉女岩倒是有另一番限制級的見解,至於到底是像什麼呢,自己去網路或旅遊書上找玉女岩的照片來看吧。提示一下,跟玉女也有關係喔!
環島另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就是經過了飽受爭議的蘭嶼核廢場,看著核廢場門外及附近被噴上了許多抗議字樣,心情不禁沉重起來。雖然我也不希望核廢料放在我家旁邊,但是為什麼蘭嶼這麼美的地方就活該被犧牲呢?我不是專家,不知道核廢料除了堆放以外還有什麼處理方法,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們一定還有什麼辦法的吧?如果堆放就可以處理問題的話,那我也可以做專家;蘭嶼的空氣鹽份這麼重,一台機車撐不過幾年就銹蝕斑斑了,一座核廢場又能抵抗海鹽幾年呢?十年?五十年?到時候這些廢料又該怎麼辦呢?雖然有人提議進核廢廠參觀一下,而且聽說還會送紀念品,不過我就是討厭,討厭核電、更討厭核廢料,這種鳥地方拿槍押我我都不進去。
在環島的途中,遇見了不少旅行社的巴士,聽廖大哥說,許多團體都是像這樣,從墾丁包船到蘭嶼,坐巴士環島照照相就坐船回去了。唉!看來在台灣還是有不少人不能跳脫「上車睡覺,下車照相加尿尿」的旅遊思維,或許在艷陽下騎機車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我覺得讓自己的皮膚能接觸帶著鹽粒的空氣、曬曬37度的太陽,走進不同於台灣的熱帶叢林、不同於台灣的生活型態,這樣子才算得上是體驗環境的生態之旅吧。當然,每個人的認知模式不同,也許他們在巴士上會笑我們才是傻瓜吧。
一般市面上的旅遊書都會提到許多到蘭嶼的景點跟行程,例如環島、浮潛等,可是如果你以為蘭嶼就是如此而已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現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一般旅遊書沒有但是卻一定要去的一級景點-「青青草原」與「中央氣象局蘭嶼測候站」,青青草原在忠愛橋附近,是一片面對太平洋的大草坡,四月初開滿台灣百合時更是美麗,我們這次去過了時節,看到的就真的只是青青的草原,除了草啥都沒有,在草原下方有個長得不太像老人的老人岩,不過在老人岩上生有蘭嶼原生的蘭嶼羅漢松,雖然在學校裡常常看到,不過在原生地反而稀少,想想這些羅漢松被人類強制搬離自己的家鄉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知道在台灣的羅漢松們會不會想家呢?
至於去測候站要幹嘛呢?當然不是去看那些量筒、溫度計跟風向計,蘭嶼測候站位於蘭嶼的腰側,東望野銀、西望椰油,是一個視野絕佳的制高點,當然更是取景的好地方,不過上述這兩個地方都沒有遮蔽物,警告絕對不可以在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過去,否則中暑恕不負責。
海洋夜色
對我們這些外地人而言,夜晚的海邊是危險而恐怖的,漆黑的海面連岸與海的界線都摸不著,但是我們的大哥對這兒可是熟得跟自家廚房一樣,只見他一盞頭燈、一雙膠鞋、一手鐵鉤一手提袋,交代我們留在岸上就自個兒走下了烏漆摸黑的海裡,摸不清頭緒又不敢妄動的我們只好留在岸上觀察潮間生態,雖然離開了水面,但是危險性可不因此減少,礁岸的岩縫裡注滿了海水,手電筒的光照下去深不見底,加上礁石又尖又利,不小心摔進去絕對不是好玩的;不過礁岸潮間帶的生物實在豐富,隨腳一踩就會踩到不知名的軟體動物(亂可怕的,還好沒毒),大大小小各種不同顏色的蝦兵蟹將忙碌地在岩洞裡鑽進鑽出,花跳奮力地逃竄,至於深不見底的岩縫中就更精采了,色彩絢爛的海蛇和小魚、眼睛發紅光(當然是燈照下去反射的)的小紅蝦、伸著細長觸手的陽燧足,每一種都是那麼的陌生卻又熟悉,曾經在教科書或者是電視上看過或聽過的,今天全給瞧見了,我相信在燈光不能級的岩縫深處,一定有著更多的潮間生物盯著我瞧。不一會兒,廖大哥提著滿滿的袋子回來了,只見提袋裡頭黑黝黝的還長滿了刺,定睛一瞧,正是貌不驚人刺到卻會驚死人的-海膽,海膽全身被硬殼包圍,硬殼上披滿長棘,棘可以防身也是他的腳,被棘刺到會痛個大半天(我被刺到了,感覺是比咬人貓刺到大概痛五倍吧,總之就是很痛),有如此周嚴防護的海膽唯一的弱點就是他的口部,廖大哥那支長鉤正是用來鉤海膽的口。把海膽取上岸後,只見廖大哥熟練地把海膽的棘剁掉,並且由口把海膽的硬殼撬開,取出海膽的生殖腺,當場便吃將起來,我也吃了一口,只感覺滿嘴海水味,跟喝海水沒兩樣;不過把海水洗乾淨以後沾哇沙米吃,就感覺到海膽濃郁鮮美的滋味在嘴裡化開來了,套個「將太壽司」的台詞-「彷彿吃進了大海無窮盡的生命力」,真是至極的美味,再加上海膽的保存期限很短,一旦海膽死去之後,他的生殖腺就會慢慢溶化而失去美味,被稱為日本料理中昂貴的高級食材,海膽的確當之無愧。
後記
七月二日是朗島的大船祭,據廖大哥說是蘭嶼十五年來最盛大的一次,雖然很想留下來參加,不過七月一日是我們到學校報到的時間,不得已只好踏上飛機回台灣,這是遺憾之一;沒有看到黑綬帶鳥與蘭嶼角鴞,這是遺憾之二;沒有時間去浮潛,看看蘭嶼週邊美麗的海洋,是遺憾之三。不過正因為是抱憾離開,才會有想要回來的欲望。蘭嶼,我會再回來的。
另外要感謝這次一起同行的夥伴們:阿猴、小芭、依萍、香娟、郁胤,對我這個脫線的領隊在旅程中一些無厘頭的行徑多加體諒及配合,跟你們在一起真的很快樂,往後大家一定還要約定一起出去玩喔!